卖的学生一般去哪里找_快餐300元二小时_附近学生200元随叫随到德惠 _成都新茶嫩茶yn400群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辅导专题 | 三校生高复

思源教育免费服务热线

主页 > 新闻 > 最新资讯 > 中学生辅导 > 【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

【阅读训练】文言文阅读《岳阳楼记》《宋史?范仲淹传》

日期:2025-09-11 09:35 点击:

练习内容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因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使 
 
2)根据【甲】【乙】两文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范仲淹平时博爱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
B.范仲淹为政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C.范仲淹生活俭朴,连母亲和配偶的衣食,都是自给自足。
D.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微斯人,吾谁与归?
 
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4)读孟子的这句话,结合【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有学者认为: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请简要 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5)范仲淹去世后,朝廷给予“文正”这个谥号。对于这件事,小宁和小乐有以下一番交流,请你从下面的两个小贴士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后,也加入其中吧。
小贴士一:
谥号是中国古代有较高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事迹,给出的一个 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这个人物的生平,始于西周。
小贴士二:
宋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都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皇帝也不会把这谥号轻赐于人,历史上能得到该谥号的,大多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司马光、方孝孺等,人数较少。
小宁:怪不得范仲淹的文集名叫《范文正公集》,原来“文正”是他的谥号,这谥号也真是太牛了!
小乐:是??!范仲淹在当时本来就是一个风云人物,影响力很大。你看在《宋史范仲淹传》中,史家就是用“     ”这种褒扬性的称号来称呼他。
小宁:察其一生所为,我觉得“文正”这个谥号正是对范仲淹济世治国的千秋功绩和       的高风亮节的表彰。小乐:我记得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说过: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行影响后世的人,但两者兼有的,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和清代的曾国藩。
小宁: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毛泽东很少这样为人点赞。“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他眼中,范仲淹应称得上是个“风流人物”了。
小乐:的确,范仲淹在政务方面有卓越的才能,尤其是治理地方,成绩斐然,造福一方,这可以从《宋史范仲淹传》中“                        ”可以看出来。
小宁:其中还有“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这样的记述,恰好印证了他在《岳阳楼记》中说的那句话“               ”,可见他的思想品行能受到全天下的推崇与认可,被赠谥号“文正”,是名副其实的。
 

别偷懒!

做完才能看答案哦~

 
2
参考答案
 
【分析】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因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也决不大吃大喝。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充饥、御寒,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所至之处都恩爱百姓,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自古以来,凡一代帝王的兴盛,一定伴有一代举世闻名的大臣。宋朝有范仲淹诸位贤臣无愧于这句话。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他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初次见刘备时说的一些话,后来都在诸葛亮平生事业中呈现出来。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天下人本来就已经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完全可以承担他的责任,如果探究他想做的,(他)哪里会比不上古人呢!
【解答】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天下人本来就已经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完全可以承担他的责任,如果探究他想做的,(他)哪里会比不上古人呢!故断为: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文中仅提到其妻子儿女的衣食仅能自给自足,并未提到他的母亲,因此C项错误。
故?。?/span>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中重点词语有:微,没有;斯,这。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中重点词语有:虽,即使;道,说出。句意为: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主旨思想的理解。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的忧乐观在他的作品《岳阳楼记》中写的很清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忧乐观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因此,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语境和积累作答,在《宋史范仲淹传》中,史家就是用“文正”这种褒扬性的称号来称呼范仲淹。根据对文章的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文正”这个谥号正是对范仲淹济世治国的千秋功绩和影响后人的高风亮节的表彰。第三空需要填写能够体现“范仲淹在政务方面有卓越的才能,尤其是治理地方,成绩斐然,造福一方”的句子,根据翻译,可知是“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第四空题干“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的意思是“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可以看出他忧虑国家,因此得出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讲座预告

最新活动

热门课程

口才特训营培训

    您是否为孩子胆怯怯场而担忧?您是否为孩...

三校生3/5月兼顾班

    三校生3月考班 三校生3月考全日制班 三校...

三校生学业水平考平日班

    2016级学业水平考全日制,开设暑假班与秋...

三校生3月考双休班

    本课程专为三校生开设,采用双休日上课...

高中VIP一对一

    高中学业难度陡然上升,加上高考的压力...

艺术生文化课本科冲刺班

    课程优势: (1)学员零起点;(2)紧扣考纲;...

三校生学业考同步班级

    本课程专为中考考入 中本贯通 的学生开...
标签:文言文辅导    高考作文    中考作文    
相关资讯

更多校区查询

饮水思源,源自交大

思源教育(原上海交大思源进修学院,简称思源教育)成立于1996年,自建校以来,秉承校训,提供专业的高考高复、三校生高复、艺考生文化课等,学生遍及全市各区,至今已帮助六万多余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考入理想的各级院校!20余年来思源已成为“中考教学研究中心”、“中学个性化学习教育基地”、“快速学习法”实验学校。

  • 二十年教育经验
  • 十余项教育大奖
  • 六万余名学员顺利毕业
思源logo尺寸220

总课程咨询热线:400-678-9493 服务时间:9:00-20:00,双休日照常

手机网站访问地址:http://www.galvyou.cn/m/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88号汇银大厦北楼6楼619室 电话:400-678-9493
思源教育LOGO

咨询热线:400-678-9493

在线咨询

乘车路线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1

上海思源教育微信平台

思源教育微信公众号二维码2

上海思源教育三校生高复平台

Copyright ? siyuanedu.com 上海徐汇区思源教育培训中心  沪ICP备110083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8017号